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,向包括国共两党在内的所有抗日战士致敬,集团联合我市主流媒体开展“致敬抗战老兵”的公益活动。2月5日,集团走进多名老兵的家中,为老兵送去节日的祝福和问候。
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,国共两党共同抗战,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,全民族同仇敌忾,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。广大抗战老兵抛头颅洒热血,是他们的流血牺牲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,我们要记住他们的英雄事迹,号召社会各界都来关爱抗战老兵,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安康。
为老兵送去新年礼品
老兵王羽儿孙满堂家庭幸福
姓名:王羽 出生日期:1921年 籍贯:四川省 现住址:山东临沂 抗战经历:先后参加国民党第76师462团1营、中国远征军。参加过淞沪会战后期、南京保卫战前期的外围战斗、湖南会战和昆仑关战役,以及驻印军赴缅作战。
老兵王羽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入伍,被编入国民党第二军第76师462团1营,先后参与了淞沪会战后期、南京保卫战前期的外围战斗、昆仑关战役和湖南会战,两次负伤,至今左臂和头上仍留有伤疤,头上还有一个明显的“坑”。
在南昌,王羽被编进国民党的76师462团1营3连,每天学习打靶。很快他就在江苏溧阳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场战争——淞沪会战外围战。抵达江苏溧阳后,王羽等人开始在附近的一个小山上挖筑工事,天亮的时候,日本人发现山上有人,就开始进行炮轰,很快占领了前面的小山头,他们与日本人火拼,想将这个小山头夺回来。王羽在这次战斗中负伤,子弹从他左胳膊里打进去以后又穿了出来,负伤以后,王羽到医院治伤,伤好之后重新归队,跟随部队转移到广西宾阳,在昆仑关附近和日本人打了两三天之后(著名的昆仑关战役)又退了下来到了湖南永兴,在永兴王羽又负伤了。当时他们驻扎地点和日军隔河相望,那天下雨,正好换防轮到王羽进碉堡。日本人开始进攻,一颗炮弹炸翻了碉堡,王羽头部负伤,头上和身上都淌了很多血。队伍上给他写了伤票让他到湖南衡阳的医院里去疗伤,伤好以后又跟部队转移到了四川荣昌。“我现在头上还有一个克榔(坑)。”王羽指着自己的头顶,用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告诉我们,那就是当年留下的抗日印记。
1943年9月,王羽借了一张毕业证,从成都乘坐美国运输机飞往印度,成为了青年学生远征军。飞了六个小时以后抵达印度,到了印度的他们每人发了三身衣服一双鞋,接着就被送到了汽车学校,在学习了三个月的驾驶技术之后,被分到汽车六团,每天给前线运送弹药和给养,战斗部队在前面前进,他们就在后面跟着送给养。
1945年8月份的时候,王羽还在缅甸,他们听到到处都在放炮,一问才知道日本人宣布投降了,到处放炮是在庆祝胜利,他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是高兴,多年的抗日战争终于结束了。抗战胜利以后,他们开车回到国内,参加了修筑陕西潼关到河南洛阳的铁路的运输工作。后来他又又辗转武汉、广州、南京、郑州、徐州谋生,一个临沂人来当地买车,而王羽正好会开车,在那个时代会开车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。买车人便问王羽愿不愿意来临沂,王羽觉得很好,便帮忙开着车一起来了临沂,这才在临沂落了户。
可以说王羽老先生是我们临沂首批从事“汽车行业”的先人,让我们这新一代的汽车人好不激动。现在王羽老先生的生活非常幸福,已经是四世同堂、儿孙满堂,六个儿女常在身边陪伴,非常孝顺,一家人非常和睦幸福。老爷子还保持着抗战时期的那种爱国情怀,珍惜着现在拥有的美好生活,教育着我们勇敢、爱国、不断奋进。
志愿者与王羽爷爷合影
姓名:康曾申 出生日期:1923年 现住址:山东枣庄市龙泉街道赵楼村 个人经历:黄埔军校25期
抗战时,康曾申在滕县唯一中学读初中,当时滕县已经沦陷,康曾申不愿做亡国奴,想参加抗日队伍,打走日本人,他们的孔老师把爱国学生们组织起来,准备抗战。孔老师把他们送到安徽的阜阳受训。康曾申1943年入伍,参与训练扛起,训练大约一年之后日本人投降了,当他们知道之后,都起来放鞭炮庆祝,虽然康曾申未曾上抗日战场,但是他的爱国情怀一直都在。
姓名:张绪桓 出生日期:1914年1月,现年101周岁 住址: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常庄镇孟岭村 个人经历:黄埔军校17期,抗日战争后勤兵
张绪桓在1933年入伍,由于战争原因,老人几经辗转又来到成都,经过自己的刻苦学习,最终于1941年考取了黄埔军校。1943年于黄埔军校毕业后,他并没有真正的参加抗日战争,他没有打过仗,没有上过战场,只是做后勤兵,1944年在转移中与大部队失去联系,最后选择回到家里,不久,抗日战争胜利了。
他说他虽说参军十多年,但是并没有真正的上过战场,没有为抗日战争做出多大的贡献,但是我们相信,不一定非得上过前线才叫老兵,只要他在抗日战争的岁月付出过,有着一颗抗日爱国之心,他就是英雄,就是值得大家崇拜的英雄。